华纳国际娱乐网页版

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,沈阳市民深情祭奠英雄缅怀先烈——

风雪迎忠烈 倾城慰英魂

■曹春光 张鸣东 中国国防报记者 赵 雷

  “刘振东、孟宪臣,我来给你们送饺子了!”11月底,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结束不久,92岁的老兵李维波在女儿的搀扶下走进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。

  这天,李维波起了个大早,包了两大盒饺子往陵园赶,想给战友“尝尝”自己的手艺。“那年除夕,大伙儿刚包完饺子,敌机就来了。我们上炮就打,打完回来,饺子都成片儿汤了……”烈士英名墙前,李维波轻声呼唤战友的名字,眼泪顺着眼角的皱纹无声滑落,往事蓦然涌上心头。

  70多年前,李维波和战友们一起雄赳赳、气昂昂,跨过鸭绿江。面对欢送的人群,许多战友高喊“待我回家”,那是他们对祖国和亲人的深情眷恋。抗美援朝战场上,志愿军将士浴血奋战,不惜献出宝贵生命,弥留之际的一声“代我回家”,那是他们对祖国的无尽思念。70多年来,祖国和人民始终没有忘记他们的功绩。这一句迟来的“带你回家”,是祖国与志愿军英雄许下的深情约定。

  山河已无恙,英雄当归家。小雪时节,沈阳朔风吹雪,寒气袭人,却有一种炽烈的情感在这座城市凝聚升腾。

  “老师,那是什么?”11月23日上午,搭载着第十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空军专机,掠过苏家屯区沈南第一小学上空。听到头顶传来的轰鸣声,正在上体育课的三年级(1)班学生常东妮抬头仰望,发现这架飞机和平日所见不太一样。

  “那是英雄回家了!”老师夏秀伟的回答短促而有力。这一刻,70多年前出征的将士和操场上奔跑的孩子,隔着浩然长空,相互凝望。这是常东妮人生中难忘的一课:在她和同学们的仰望中,课本上“最可爱的人”回家了!

  为了迎接英雄归家,沈阳市主要街道的室外大屏、楼体亮化设施及出租车顶电子屏上红光闪闪,滚动播放着“英雄回家”“缅怀英烈”等字样……繁华都市的璀璨灯光,照亮了风雪中的城市,也照亮了英雄的归家路。

  李维波时常梦见自己与牺牲的战友重逢。为了寄托哀思,自2014年来,每一次迎回志愿军烈士遗骸,李维波总是准时到场。“如今,烈士遗骸迎回仪式规格越来越高,看到运-20接迎英烈回国、歼-20护航,我内心十分感慨。”

  山河拥忠骨,白雪慰英灵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,一座座墓碑前整齐地摆放着一个个红通通的大苹果,在白雪的映衬下分外醒目。“上甘岭战役中,1个苹果在8名战士手中,传递了3圈才吃完。”为缅怀英烈,市民支晓刚特意运来一车苹果,“今天,我请他们吃苹果,每人都管够。”

  陵园的另一侧,88岁的南启祥老将军挺直腰板,为分别已久的战友再次吹响冲锋号。当年,他无法带牺牲战友回家,只能捧起一抔浸着战友鲜血的焦土,安放在陵园里。这是他心中的遗憾。“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他们。当年战场上,我吹响冲锋号,与他们一起战斗。今天,我还要吹响号角,欢迎他们回家。”

  据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管理中心主任吴涛介绍,此次一同归国的还有335件烈士遗物,无论是刻有“孟广泰”字样的斑驳水壶,还是刻着“人民”字样的钢笔尖,都让人动容。“今天的我们无法知道,他们在生命最后一刻究竟经历了什么,但透过遗物,我们能穿越时空,感知英雄的力量。”吴涛说,“一件遗物的背后是一缕忠魂,更是一份思念。志愿军将士无惧生死,浴血奋战,因为他们身后,是自己深爱的祖国、家乡和亲人。”

  以国之名,褒扬纪念,是缅怀,是铭记,是致敬,更是传承。不远处,纪念碑上“抗美援朝烈士英灵永垂不朽”12个大字熠熠生辉;纪念碑顶端,一尊志愿军战士铜像手握钢枪,表情坚毅,凝望远方。

16270234_311730c9743764251309e6c85cb02ad7.png